組裝老電腦,來玩老遊戲 Part 1: DOS 與 Windows 3.1 環境

前篇噗浪原始討論串

Part 1: DOS 與 Windows 3.1 環境

之前談到顯示卡對 DOS 與 Windows 3.1 的支援。舉個例子:我手上有張 AGP 的 GeForce 7600 GS 連 Win98 都不支援,就別期望它能用在更老的環境底下了,加上純 DOS / Win3.1 環境下也極少會用到高階的 3D 加速功能,所以可以把範圍先縮小到 PCI 界面的顯示卡,再從中找出最合適的型號及與它對應的主機板、CPU、音效卡等等。

這個討論串集中了許多適合在 DOS / Win3.1 環境下使用的顯示卡:Best video cards with DOS / Win 3.x / Win 9x support

如果暫不考量屬於附加 3D 加速卡的 Voodoo / Voodoo2,這樣篩選就只剩下

  • 3dfx: Voodoo Banshee, Voodoo3
  • ATI: Rage XL, Rage 128
  • Matrox: G200, G400
  • nVidia: Riva 128, TNT, TNT2
  • S3: Trio, ViRGE, Savage4 Pro

當然 Voodoo / Voodoo2 也可以搭配上面非 3dfx 的顯示卡來作為附加卡來使用。

支援 Glide 的 Voodoo3 當然是最上之選(在它之後的 Voodoo4/5 不再支援 Win3.1),價格也還可接受,但台灣難找,不過透過 eBay 的選擇就多很多;Banshee 在台灣就好找得多,價格也便宜,2D 表現普通但至少也支援 Glide。不過 3dfx 要到 Voodoo4 之後才支援 32-bit 色盤,所以前述兩款都只支援 16-bit,對於快節奏的遊戲影響不大,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得出差別。

ATI 與 nVidia 的評價跟今天的這兩家差不多,2D 與 3D 表現都OK且平衡,二手也不算難找,不過這段時期的 nVidia 評價普遍來說比 ATI 要好些。

Matrox G200/G400 號稱是 2D 王者,但台灣罕見,好處是外國還不算少,而且原廠把不同型號在古早作業系統下的支援與相對應的驅動程式整理成很清楚明瞭的表格,算是很佛心的公司。

在進入 Win95 時期後不久,S3 由於率先推出整合繪圖核心、隨機存取記憶體數位類比轉換器 (RAMDAC)、時脈產生器的三合一 Trio 晶片 (86C764),而且瞄準中低階市場,很快就打敗原本在 DOS 市場的主要對手 Tseng Labs、Cirrus Logic、Trident 等廠商而成為霸主:

但在邁入 3D 遊戲時代的速度趕不上 3dfx、ATI、nVidia 等廠商,ViRGE 與 Savage 的驅動程式一開始也沒寫好,最後把市場讓給這幾家,不過其高度相容性讓今天的軟體模擬器 DOSBox 都還支援 Trio 晶片的模擬。

音效部分,如果願意砸大錢與花時間,可以找 Roland 的 MT-32、CM-32L、MPU-401、LAPC-I、Sound Canvas 等等……畢竟這是 DOS 時代電腦音樂的極致選擇,但它們的價格很高且設定相對複雜許多,而且只能輸出音樂,音效則必須搭配其他的裝置。

對絕大多數的玩家來說,相容性最高、貨源充裕、價位合理的,還是 Creative Labs 的 Sound Blaster 系列,其中以 AWE32 / AWE64 Gold 作為 ISA 介面的旗艦,不過很少遊戲能充分利用它的 Advanced WavEffect 處理器,而且後期的 Sound Blaster 有些拿掉了 Yamaha OPL3 (YMF262) 晶片,音質與相容性有稍稍下降,所以任何16位元的SB都很夠用,且最好能找到有原版 YMF262 的。Yamaha 自己也有推出一些音效卡,相容性當然沒問題,不過在台灣極為少見,只能上 eBay 找。另外這個時期的音效卡主流界面還是 ISA,對 DOS 遊戲的相容性會比後來的 PCI 音效卡要高;後者有很多是針對 Win9x 環境設計的。

當然還有率先使用 wavetable 的 Gravis UltraSound 或是16位元音效卡先驅 Pro AudioSpectrum 等等,但前者不便宜,後者數量有限,而且兩者的相容性都不及SB;對老遊戲來說,相容性比起性能更重要。

那既然顯示卡與音效卡的年代選定在這個時期,主機板與 CPU 的搭配就沒有必要使用帶有 AGP 的主機板;Slot 1 與 Slot A 的散熱很不方便,更之後的 Socket 370 / Socket A (462) 則更適合用在下一篇要談的 Win9x 專用機身上,所以最佳的選擇是 Socket 7 這個能兼容最多種 CPU 的「萬用插槽」的主機板。

Socket 7 Builds

當然,能使用 Socket 7 CPU 的 Super Socket 7 也可以使用,不過 Super Socket 7 的主機板多數已經開始配備 AGP,如果不搭配前述能支援 Win3.1 的顯示卡就有點浪費,但就算裝上了支援 Win3.1 的顯示卡,DOS / Win3.1 的環境又讓它難以發揮,也是一種浪費,所以除非是早有閒置零件,或是能低價入手,不然沒有必要特地去找帶有 AGP 與 Super Socket 7 的主機板。符合這個腳位的 CPU 很多,最常見的就是 Intel Pentium MMX (P55C) 與 AMD K6,另外像是 Cyrix 6x86 也不算罕見。

但這又會牽扯出另外的問題:電源供應器與主機板尺寸,因為這時期的電供與機殼設計剛好正要從 AT 轉換為 ATX;如果能找到使用 ATX 電源與機殼的主機板就不用擔心電供老化或是機殼設計不良或缺件的問題,因為都可以用當代全新的產品。一些較大較深的 ATX 機殼可以裝得下 Baby AT 的主機板,但比較淺的機殼就不一定了,必須留意。

搭配 Socket 7 並支援上述的 Pentium MMX / K6 的主機板晶片組,最適合的就是 Intel 430TX 了,也是 Intel 為 Socket 7 設計的最後一款晶片組,特點是支援 USB 與 UDMA-33,而且供電與尺寸也多屬於 ATX 規格;如果 430TX 或是相容的他廠晶片組不可得,退而求其次的是 430VX (少了 UDMA-33 支援)或是 430FX (比 VX 再少了 USB),不過這兩者多數都還是使用 AT 規格的供電與尺寸;430HX 則是面向高階專業機種的晶片組,支援最大 512MB 的 RAM 且全部都 cacheable,但相對昂貴且稀少,不過如果能以低價入手就很幸運,儘管另外三款的 64MB cacheable 上限對 DOS 來說都絕對夠用了。其他的晶片組廠商,像是 ALi、SiS、VIA 等等也都有幫 (Super) Socket 7 製作相容的晶片組,因為種類繁多且資料較少就不一一列出。

比 430FX 更早的晶片組就不推薦使用,因為主機板上就沒有整合的 IDE/PATA 磁碟機控制器,必須再加裝一張磁碟機控制卡(ISA 界面的磁碟機控制卡通常只能提供一條 primary master + slave 的 IDE 通道,沒有 secondary 可以用,會造成很大的限制;PCI 界面的才會有兩條),這就牽涉到儲存裝置的課題:由於 DOS 的 FAT16 原生支援的最大單一邏輯磁碟機的上限是 2GB,而且不會進行頻繁的大量讀寫,所以用 2GB 以下的記憶卡(現在應該每個人手邊都有閒置的小容量記憶卡)透過轉接的方式就成了簡易的「固態硬碟」,方便與現在的電腦傳輸檔案;特別像是 CompactFlash (CF) 卡因為本來就是 PATA 的縮小版,所以轉接介面甚至不需要任何晶片,相容度也高,不過 Secure Digital (SD) 的轉接就需要額外的控制晶片。

軟碟機與光碟機在 DOS 時代都還是很重要的輸出入裝置,強烈建議各保留一台在機身上。現在軟碟機可以用 GOTEK 的 USB 軟碟模擬器搭配隨身碟來解決,但我實在搞不懂為何這款國外老機玩家幾乎人手一台的裝置在台灣居然買不到。

最早的單倍速、二倍速光碟機多需要搭配專屬介面,而且因為光碟被當成大容量的多媒體儲存媒介,常常搭配音效卡使用,把光碟機的專屬介面安裝在音效卡上(常見的是 Mitsumi、Panasonic、Sony 三種;二倍速主流是 Panasonic CR-563-B),或是使用高階的SCSI介面,要到四倍速時代才跟IDE/PATA合流,例如 NEC CDR-273 或是 Sony CDU711 等受歡迎的機型。

由於軟碟容量太小,光碟機又多屬唯讀(DOS 之下是可以使用燒錄機與少數燒錄程式,但要到 Win9x 時代才普及),除了用記憶卡轉接,另一個方式就是接網路,甚至可以不用 router 就直接架一個小型區網。

雖說用 DOS 的命令列介面就可以使用 IPX 或 NetBEUI,不過用 Win3.1 搭配 Trumpet Winsock 的 TCP/IP 應該更符合現代人使用網路的方式,還可以使用瀏覽器上網,不過不建議讓這麼老的電腦面對現代的網路威脅;反過來說,現在的病毒與蠕蟲能否侵入這些老系統還是個問題。

顯示器如果能找到堪用的CRT,特別是 Sony Trinitron 15" 或 17" 的話是最好不過,因為現代的 LCD 就算可以調整畫面長寬比,碰到不是整數倍放大時也會有插點的問題,畫面不會太好看,而且有些 LCD 對類比訊號處理的方式不是很好,會出現鬼影,所以還是原生 4:3 且沒有插點問題的CRT最好,不然如果可以找到 4:3 的 LCD 也好過 5:4 或 16:9 的比例。

最後做個整理:

  • MB: 首選 Socket 7 + 430TX + ATX,或是 Super Socket 7 + AMD K6-2/3,不然 430VX 或 430FX 搭配 Baby AT 亦可用
  • CPU: 首選 Pentium MMX (P55C) / K6,次選 Pentium (P54C) / K5 或同期他廠 CPU(例如 Cyrix 6x86 系列);如果主機板是 Super Socket 7 則亦可選用 AMD K6-2/3 等 CPU
  • RAM: 64MB EDO RAM or SDR SDRAM,不超出 430TX 的 cacheable 上限;超過了反而會降低系統速度
  • 顯示卡: 首選 3dfx Voodoo3,次選同期的 3dfx/ATI/nVidia/S3 支援 Windows 3.1 的 3D 加速卡;如果只玩 2D 遊戲,S3 Trio / ViRGE 系列也相當足夠且相容性高
  • 音效卡:首選 Sound Blaster AWE32/64 或其他 16-bit ISA 型號,次選同時期的相容音效卡;不在乎金錢與時間可以嘗試 Roland
  • HDD: 首選 ≤2GB 的 CF/SD 透過轉接卡模擬傳統硬碟,方便檔案傳輸;次選同大小的傳統硬碟
  • CD-ROM: 4~52倍速,使用標準 IDE/PATA 界面
  • FDD: 首選 GOTEK USB FDD 模擬器,次選一台 3.5"

我目前的配備:

Intel Socket 5 + 430FX + Baby AT + Intel Pentium P54C 120MHz (外頻60改66,倍頻x2不變,故等於超頻至133) + 64MB EDO RAM + S3 Savage4 Pro 16MB PCI + Sound Blaster AWE32 + Seagate Medalist 540MB (準備改成 CF 1GB) + AOpen 52X CD-ROM + 3.5" FDD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Comic Exhibition Taipei 2009 -- Top-Insight

Guests of honor of TIBE 2010, first 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