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老電腦,來玩老遊戲 Part 2: Windows 9x 環境

前篇噗浪原始討論串

Part 2: Windows 9x 環境

先說一下為什麼需要一台這樣的機器吧:如果能組到前一個噗最後提到的「首選」級機身,單純要安裝 Win9x 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特別是一些早期的 Win9x 遊戲對硬體需求並不高,像是 Fallout 2 雖然不再支援 DOS,但畫面與玩法與 Fallout 幾乎沒有什麼分別,硬體需求甚至跟初代一模一樣,所以大可以把 Win9x 安裝在同一個系統上,然後在 msdos.sys 設定多重開機選單 (BootMulti=1 及 BootMenu=1) 來切換。但是如果拿 Socket 7 的 CPU 搭配重視 DOS 相容性的 PCI 顯示卡來玩 Win9x 後期的遊戲會很吃力;反之,為 WinXP 或更之後的作業系統設計的硬體很可能根本沒有 Win9x 的驅動程式可用,像是我在 Part 1 一開始提及的那張 GeForce 7600 GS AGP 目前就只能躺在盒子裡當備品,因為它不支援 Win9x,而我在 WinXP 筆電上用 Mobility Radeon HD 4330 獨顯晶片就可以達到相近甚至超越 GeForce 7600 GS 的性能。所以單獨組一台硬體年份落在 1999-2004 之間的機身(ATI 與 nVidia 兩大家的顯示卡對 Win9x 的支援就止於 Radeon 9xx0 (R3x0 核心) 與 GeForce 6xx0 (NV4x 核心),分別於2002及2004發表)會方便許多,而且這個年份的零件要取得很容易,價格也不貴。

作業系統當然是挑 Win9x 裡最穩定的 Windows 98 Second Edition (Win98SE),雖然比起更晚的 Windows Me 要少了對隨身碟的原生支持,但在穩定度而言是 Win9x 之最;除了顯卡要有驅動程式支援(兩家最終支援 Win98SE 的旗艦分別是 Radeon 9800 XT 與 GeForce 6800 Ultra;我自己沒用過,不過有不少網站都提及前者的 Win9x 驅動程式一直用到 Radeon X800 / R4x0 核心的顯示卡上),其他方面也有諸多限制,例如主機板要配合顯示卡的話就要有 AGP 8x 的插槽,而且電壓對應也要確認好,不然有可能會把顯示卡燒掉。

儲存格式方面,Win98SE 原生支援的 FAT32 只能切出最大 32GB 的磁區,因此 >64GB 的 HDD 就不甚實用(要麼得用特殊工具軟體切出 >32GB,要麼就要切出三個以上的磁區,不是不能用,但沒有什麼意義),而因為 Win9x 會大量讀寫虛擬記憶體,故也不建議用記憶卡轉接,或是比 Win98SE 年代晚太多的 SSD,用 ≤60GB 的傳統 HDD 足矣(個人建議有三種「切法」:30GB 以下不用切;40GB 切成一大一小,小的放備份檔;60GB 直接對切),界面用 ATA/PATA 即可,因為此時期的主機板對於 SATA 的支援還不是那麼好,而且這個大小的 HDD 少有 SATA 的。

然後就是這段時期最亂的CPU了:Win98SE 不支援多核心,也不支援 Hyper-threading,所以用上多核或多執行緒的 CPU 都沒有意義,而 Pentium 4 之中只剩初期的 Willamette 與一部分的 Northwood 適合,或是要往前找更早的 Pentium 3 Tualatin 或 Coppermine;針腳規格更亂,從 Pentium 3 的 Socket 370 到 Willamette 的423再到 Northwood 的478,更早的 P3 Katmai 用的是不便於安裝散熱的 Slot 1,還是算了。眼很花了對不對?這還不說 Tualatin 因為是最後一代 P6 架構的 Intel CPU,比起後來的 NetBurst 架構來得耗電少、發熱低、易超頻,所以運作良好的 Tualatin CPU (不論是 Pentium 3 還是 Celeron)是奇貨可居,二手價格下不來,甚至連帶讓 Socket 370 的主機板都不便宜。而在當時 Intel 主打的 NetBurst 架構下,連 Celeron 的 TDP 都破 80W,一些 Pentium 4 更是突破 100W 大關。這問題一直要到 Intel 被迫捨棄 NetBurst 架構、推出血緣更接近 P6 的 Core 架構才獲得解決,但 Core 架構下單核單緒的 CPU 僅有代號 Conroe 的 Celeron 而已,時間也已經是2007年了,腳位也已經換成 LGA 775,要找到能配合 Win98SE 的主機板變得愈發困難,不過還是有些異數,像是 ASRock 775i65G R3.0 這張主機板從2012賣到2018。

解決方法:放棄這個時段的 Intel CPU,改用 AMD 的。

雖然 AMD 從 Slot A 之後也是改了好幾次腳位(Socket 462 > 754 > 939 > AM2),但可供 Win98SE 使用的單核單緒 CPU 要多很多,不像 Intel 只剩 TDP 低不到哪去的 NetBurst Celeron 可選;AMD 較後期的 CPU 更是大幅降低了 TDP;這其中 Socket A (462) 的 CPU 稍老一點但仍堪用,不過 Socket A 有些會需要 5V 大電流,而較新型的電源供應器不會在 5V 上給大電流,所以能找到 754 之後的 CPU / 主機板就更好。

後三者的選擇非常多,但 Athlon 64 前期也有TDP太高的問題(有些高達 89W),儘可能找後期 62W 或標榜「節能」的版本,或是直接用「低階」(對 Win98SE 來說也綽綽有餘的)的 Sempron。

RAM相對簡單很多:因為微軟明示 "Win98SE / WinMe 不支援超過 1GB RAM",而且超過 512MB 也會出現小錯(雖然可以用修改 system.ini 的方式修正)。

[Resolved] Maximum Ram for windows 98
Max RAM for Windows 98 SE

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超過 512MB;至於要不要用 256x2 的 DDR,說實話,差距不那麼顯眼,如果剛好有兩條同規格的 256MB 當然很好,但單條 512MB 也沒差。

光碟機的部分則因為 Win98SE 已經支援DVD播放與CD-R/RW燒錄,所以這些都可以裝,只不過實際上用途不會比最陽春的 CD-ROM 大到哪;界面儘量還是用 IDE/PATA 的。如果要跟別台電腦互傳檔案,用 CF/SD 記憶卡轉接還是個非常方便的選項,因為 Win98SE 沒有原生對 USB 隨身碟/外接硬碟的支援,就算為它們安裝驅動程式,你換一個不同廠牌的隨身碟就要重裝一次,實在很麻煩,不如用記憶卡轉接。

Win98SE 自然有內建對 TCP/IP 的原生支援,同時期幾乎所有主機板也都內建了網路卡與 RJ-45 接頭,但我會建議把網路卡的功能從 BIOS 裡面就關掉。為何?因為微軟早就不再修補 Win98SE 的安全漏洞,適合 Win98SE 的各家防毒軟體也不再更新,瀏覽器的安全漏洞亦同,所以拿 Win98SE 上網會是很冒險的事;如果真的很想要玩多人模式,那不如架個不對外的區網辦場 LAN party,或是直接用新機器上網玩復刻版(如果有的話)。

音效部分因為主機板都內建音效,因此對音效不那麼講究的用戶愈來愈不會關心音效卡的發展,更不會為此花錢。這個時期由於容量大增,音效幾乎都是用錄製的,音效卡的合成音源變得不甚重要,改以強調環境音場的空間感為主打,兩大標準是 Creative Labs 的 EAX 與 Aureal (由 Media Vision 重生而來)的 A3D,雙方都有不少遊戲支援,不過後者隨著公司二次衰退而沒落,Creative Labs 又重新取得市場獨霸的地位。

螢幕解析度也是一個惱人的抉擇: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有不少遊戲支援當時主流 LCD 的 1280×1024,但還是有不少遊戲只支援到 1024×768,甚至有些還更低,譬如說《金錢帝國2》 Capitalism II 與《解放軍之怒》 People's General 都只支援 800×600 單一解析度,而這些低解析度在 1280×1024 或是寬螢幕的 1366×768、1920×1080 等解析度上補插點都不會太好看。一些比較新的 LCD 螢幕會提供「保留長寬比」或是「1:1 對應(不足的外框僅補上黑邊)」的選項,讓舊作不會被插點或是拉成寬螢幕。但如果能用上 19" 甚至 21" CRT還是會感覺很爽的~

總結一下:由於可以使用 Win98SE 的機種配置彈性很大,因此掌握幾個大原則就好,很多地方可以自由搭配;當然這樣要自己做的功課也會比較多,像是 AGP 電壓、不同型號的 CPU 的腳位與 TDP 等等:

MB: Socket 754, 939, or AM2 腳位,搭配 AGP 8x 顯示卡插槽
CPU: 65nm 或 90nm 製程的 AMD Athlon 64 或 Sempron,單核心;由於型號繁多不一一列出,只要找 TDP<70W 且對應主機板腳位的即可,畢竟合適的二手元件常要碰運氣
顯示卡: ATI Radeon 9xxx 或 nVidia GeForce 6xxx,AGP 版本;價格、品相、耗電量會有很大差異,建議看到二手商品時先確認找得到 Win98SE 的驅動程式
RAM: 256x2 或 512x1
音效卡: 支援 EAX 的 Sound Blaster 型號,或是支援 A3D 的 Aureal 型號;後者在台灣真的不常見
HDD: 30~60GB IDE/PATA 傳統硬碟當C槽,搭配記憶卡轉接作為資料傳輸用
光碟: CD-R 或 DVD-ROM,IDE/PATA 界面
軟碟: GOTEK 模擬器或 3.5" FDD
螢幕: 17" 以上 CRT 或非寬螢幕 LCD;新型寬螢幕 LCD 若有保持長寬比或 1:1 對應的選項亦可

常拿來參考的頁面:
PhilsComputerLab
LGR
VOGONS (Phil 是板主之一,常在上面出沒)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組裝老電腦,來玩老遊戲 Part 1: DOS 與 Windows 3.1 環境

組裝老電腦,來玩老遊戲 Part 0: 為何要找老零件來組老機器